不过好的一点是,大唐用的是群相制度,一群宰相在加上两个领导人,其中一个是最高领导,大伙能力都很不错,就算有一个人垃圾了也能补的过来。大不了李治就将不满意的提出宰相,换成更有能力的。本来李治武则天时期换宰相就挺快的,现在的五位宰相,有四位在武则天上位后很快就被干下去了,另一个倒是没有和武则天的直接矛盾,但是得罪了酷吏周兴,成就了对方的威名,很难说后面到底有没有武则天的意思。
这几个人裴炎略有名气一点点,但是历史上也是先和武则天合作,后来争斗,可惜看人本领太差,指望徐敬业这帮人是明显靠不住的。其余的也没有留下什么名相记录,李治也只能判断出都是有一定才干之人,但是并没有突出的表现和能力。
想到这里,李治才想起武则天到李隆基前期的名相,都是从武则天改革的科举后,李隆基改革前选出来的。这么看来,如果有空,自己也要注意一下科举的改革。
毕竟前身改革科举,首创了贴纸就是后世的填空,导致了背死书这一万恶之源。初衷虽然是好的,结果却不怎么样。不过,科举改革这事也不是现在改就立竿见影的,不急。
现在首要大事还是征讨吐蕃,目前李治看的几份奏折就是有关新军,是否要先训练两月再出发,毕竟此时仍是正月,天寒地冻,吐蕃之地想必更加难受,还是等二月军队都汇总在一起了,先练两个月的兵,等开春了再上高原。
不过李治却想到,上高原也是比如要经历训练时期的,是否要等到登上去之后再训练,边训练边适应。但这也有个问题,到时候怎么保证在不适环境下维持训练质量,以及怎么预防吐蕃的进攻。
大唐我穿越了唐高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