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州牧府前厅。
“始宗,你先来看看这个。”刘表笑呵呵的将一卷竹简递给刘先。
邓羲与韩嵩两人也看向刘表手中的竹简,想必今日议事的主体便是这竹简中的内容了。
刘先接过竹简,打开,上面的内容是用小楷写成,抬头便是‘军户制’三个字。
刘先先是与刘表对视了一眼,又在邓义与韩嵩好奇的目光中缓缓开口读到:“军户制,父死子承,兄死弟继,世代承袭,是为军户,军户自屯自足,士卒分级得以月俸、子嗣得以读书,眷属得以工坊之机,利至,而民以荣之。此制配以工坊、文学院相辅而成,士卒则无不争先,战力可成矣。”
又过了片刻,刘先将竹简中内容读完,堂中几人陷入了皱眉深思之中。
这军户制乃是刘琦接到军屯校尉任命之后,遣人快马送来襄阳的。
这军户制,是刘琦采用元明时期军户军屯制修改而来,这种军制比现在的募兵制更适用于荆州现在的情况,并且军户自给自足不会占用官府资源,也不会侵犯到现在已得利益者的利益,所以刘琦提出只是在南阳宛城搞一个试点的话,应该并不会遭遇太大的阻力。
这件事对于别人虽然没什么伤害,但对于刘琦的计划却是好处多多。
军户制由于是世代承袭的机制,这一条的优点则是提高军户士卒的忠诚度和战斗力,以及兵源补充能力。
刘琦又在其中加入了工坊务工、学院求学的机制,这两者现在都控制在刘琦的手中,且对百姓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这就更会让百姓争相前往,刘琦也就能够在其中优中选优,培养自己的嫡系队伍。
刘琦对比早就在心中有了腹稿,差的只是在适合的时机拿出来而已。
而现在随着工坊大量的铺开,文学院下辖的各类初级学院也已经相继开设,尤其是在南阳宛城附近,流民中的读书人有一半被刘琦分配到各个初级学院之中。
万事俱备,军屯校尉的职务便是这股东风。
于是,便有了刘琦遣人连夜将这军户制送来襄阳的一幕。
过了片刻,韩嵩率先开口问道:“主公,这军府制乃何人所作?”
其他两人听到这话,也齐齐看向刘表,他们俩对此也颇为好奇。
刘表则笑呵呵的开口:“此制是犬子从宛城传过来的!”
众人顿时明悟,刘表的子嗣在宛城的,就只有公子琦,只是公子琦恐怕也才刚接到宛城令及军屯校尉的任命,这才三四天时间,就提出了军户制这样有些敏感的制度。
几人感叹刘琦胆大敢为的同时,也为刘琦锐意革新的志向所叹服。
锐意革新者,往往都没有好下场,这是公认的,当年商鞅变法虽然成功,但最后因为得罪的秦朝贵族太多,反而落得一个车裂而死的下场。
现在刘琦的身份敏感,又有蔡家与刘琮在一侧虎视眈眈,一旦革新失败,势必会影响他在荆州的地位,甚至会因此失去荆州一系继承人的机会。
刘琦是胆大妄为?还是真的一心为公,敢为人先?
现在屯田安民两册已经平稳推行,还没有出现太大的纰漏,而这军户制似乎影响也并不大,且只是在宛城一营试点的话,应该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
邓义起身拱手拜倒:“公子琦实乃天纵之才矣,下官贺喜主公。”
“子孝过誉了,一个毛头小子不过是读了些书,胆子也大了些,运气好了些而已。”刘表虽然嘴上这么说,但脸上还是挂满了笑容。
邓义苦笑:“之前下官对于屯田安民两册也只是以为是庞德公所作,但之后宛城传过来的一系列消息,再加上今日这军户制,又是一革新良策,屯田、安民、兴文、兴商、整军,这一连串的举动,环环相扣,布局缜密,可见思虑之周详,实非年余之功,下官自问是做不到这一步的。”
众人闻言想了想,皆是点头。
邓义缓了口气,片刻又道。
“就算这一切有庞德公等人在背后指点,但具体的执行人却是长公子无疑,能做到这一点就足以证实长公子的心智胆量,此乃主公之幸,也是荆州之幸!”
三国琦公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