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祖训,宗室无事不可轻易离开京师或者临江,这里说的宗室是蓝氏皇族的子孙,不包括出嫁的公主郡主之类的女儿,说起来这大安的宗室是真的惨,被养在京城或陪都也就算了,爵位是不可能世袭罔替的,而且每一代朝下都是直接降两级,且袭爵的只封赏到第三代,到了第四代就是庶民了,跟普通老百姓一样的身份,然而这规定只针对宗室,也就是蓝氏皇族的后辈,勋贵不在此类!
英名神武的安太祖定的铁制,并且说了,后辈皇帝不允许改变此祖制,否则他就是在地下也会记住他的。话说道这个份下,而且当时的安太祖可以用神人来描述,自然无人敢反对,这样一来宗室手里一没实权,二没自己的势力没有统兵的机会,反对的人也就只能躲在自己家里埋怨了。
而对于那些真正有报于大安的外姓人来说,安太祖还是毫不吝啬的,开国的公侯不知封了几个,不过这勋贵袭爵却也是一代代往下降,前几朝大多数也是这样,直至没有可袭的爵位为止。
而此时的蓝承羡知道了这些信息之后,心里又开始浮动起来,要说蓝氏宗室有没有可能出仕为朝廷办事做官,还真有,在太宗朝就有先例,只是后来的景宗、仪宗两朝就没了。
大多数宗室前三代嫡系可谓是繁华似锦醉生梦死,到了第四代开始,没了爵位,仅有的也只是蓝氏皇族谱里一个名字而已,和皇家已经扯不上任何关系,也就仅仅是大安的一名百姓罢了,所以,很多宗室第四代开始就不知道做啥了,家道中落的不知凡几,甚至有的被迫去当了家奴。
要知道这每一代可还有嫡庶之分呢,承爵的只能是嫡长房,这庶出的子孙就真的在第二代三代就差不多已经和普通百姓毫无区别了。
蓝承羡心想着,这安太祖的心还真狠,对待自己的子孙能有这样的想法真的太狠了,而对于武将勋贵,文人重臣,在这些外人面前,安太祖是真的英明神武忠厚仁慈的圣君了!
而蓝承羡这么想了想才知道,自己的所谓的楚王封号,说起来威风,其实毛用没得,大安的太祖早就说过,宗室爵位没有封国封地,也就是为什么蓝氏宗室一直待在京城陪都的原因了。
很早以前就有人质疑,自己的宗室不用,用外人能守住蓝氏的江山么?而安太祖却完整的给出了答复,是肯定可以的,安太祖只用了大约三十年的时间,就让中原大地从易子而食的年代,恢复到了前定朝时期的盛世情景,家家有余粮,百姓安居乐业,各行各业各司其职,这是多么恐怖的文治武功?
要知道在大安建立的三十多年前,前定朝皇室昏庸无道,朝廷官员各个腐败,各地狼烟四起,土匪造反的不知多少,兵患比匪患还厉害的世道。而安太祖在不用宗室自己人的情况下,将大安的江山打理的固若金汤,时至当时,人人皆可放心的行走各地,也再无官府的欺压,各种税收却和前朝不差多少,甚至还减少了不少。这让不少想看热闹自以为聪明的宗室哑口无言,至此,宗室之人皆夹着尾巴过日子罢了!
蓝承羡却觉得不得不佩服安太祖的前瞻性的规矩,封建王朝的更替,到了王朝末年,基本都是世家大族占了很多的田地,其中自然以皇室为主的宗室为多,百姓被逼为佃农,一有天灾基本就无以为继,也是诱发起义的原因之一,所以安太祖的这招虽然狠辣,但可以说杜绝了后期的土地加速兼并的情况,皇族宗室都是普通人了,世家大族收拾起来自然就顺手多了。
所以蓝承羡的楚亲王的封号看似风光,最多也就他风光而已,到他儿子就只是一个国公了,孙子就是镇国将军而已了,重孙那就真的只是屁民一个了,更绝的是,蓝氏宗室没有封地自然就没有食邑,所有爵禄和府内支出一律由宗人府供应,也就是说宗室是由皇家供养,给不给还得看当代的蓝氏嫡族的脸色,怎一个惨字了得。
当然了,宗室是允许经营商道的,不过得报备宗人府,且京城陪都都设有专门处理宗室案件的衙门宗理寺,大安律法自然对宗室也是生效的,如果被人告赢了官司,只能等着申饬削爵位吧,更严重的贬为庶民,流放外地的也不是没有。
大安之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