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收了收心思,看向群臣,此刻群臣也看着他,有原来的朱允炆打基础,他自然不会紧张。
清了清嗓子,朱允文开口说道:“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
听了这些话,皇室子弟和朝中大臣都愣了,没想到皇太孙年纪轻轻,能说出如此有文采高大上的话来。朱允炆看了他们的样子,就知道他们难以置信,心里不由得有些尴尬,这是《明史中对朱元璋的评价,他只不过是抄了一下。接下来他真正要说的话,可就跟文才没有半毛钱关系了。
朱允炆继续说:“皇爷爷大行前叮嘱说七天以后就下葬,并不许就藩的藩王来应天府,然我朝以孝治天下。民间父亲去世,儿子犹要守灵祭奠一直到下葬之日。况且在外百官也要遣官来祭,唯独不允许我的皇叔们回来,岂有此理?因此,我想让葬礼延长至七七四十九天,在外诸藩王均回应天府祭奠,如何?”
下面的诸位被朱允炆前后文明显不搭的风格震了两震,又听到如此重大的消息,一时间竟没有人说话。
一些很快反应过来的大臣在心里嘀咕:“先皇为什么不让王爷们回京你自己不清楚吗,还不是为了你,现在你要让王爷们回来,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可别后悔。”
安静了大概有十来分钟,礼部尚书郑沂首先开口,然而却不是回答朱允炆的问题,而是跪下说道:“恳请皇太孙殿下登基。”
此话一出,群臣差点就炸了。当然,他们不是争论朱允炆应不应该登记的问题,而是登基被郑沂这个老贼抢先的问题。
“老贼!老贼!”无数人心中暗骂他,同时在心里暗暗叹息,恨不得给自己两巴掌,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虽然说六部尚书和宗人府已经定下来朱允炆明日登基,但总要有个带头的,从龙之功,从龙之功啊!
有了郑沂带头,大臣们呼啦啦跪倒一片,“恳请皇太孙殿下登基,护我大明江山!”前面的还好理解,后面那句话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喊那么整齐的。
“诸位请起。”朱允炆连忙把他们喊起来,“我们现在是在讨论请藩王回京的问题,怎么说到登基上面去了。”
“殿下,先皇规定,诸王回京必须首先要面见皇帝。国不可一日无君啊殿下。”郑沂不愧是礼部尚书,各种礼仪制度张嘴就来。
诸大臣看着郑沂在朱允文前面表现,恨的咬牙切齿,机会全让这个老贼抢去了。
“这。。。”朱允炆犹豫了一下,仍然没有说肯定的话。
现在大臣们算是看出来了,朱允炆这是在演戏呢,谁在登基之前不都是退让三次的?
郑沂又说道:“殿下,藩王入京必须要由皇帝本人发出诏令,您一日不登基,诏令一日不能发出。”
“这该死的郑沂。”朱允炆也在心里暗骂,“说出的理由我完全不能拒绝好吗?还得拒绝一次呢。”虽然这样想,朱允炆还是面带微笑,对诸大臣说:“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恳请皇太孙殿下登基。”这一次,不止大臣和皇室子弟,连护卫、太监和宫女都跪下来了。朱允炆眼前黑压压一片。因为是葬礼期间,全都穿的素服、乌纱帽、黑角带,简直是太有肃杀之气了,直接把朱允炆吓了一跳。
他连忙说道:“我答应了,你们赶紧起来吧。”
“是!”
“太祖皇帝葬礼期间不宜铺张,登基仪式一切从简。”朱允炆又对礼部尚书郑沂和宗人府宗人令马备说道。
“还有,给各藩王的诏令今日就要起草出来给我审阅,然后快马加鞭送到各藩国。此事由殿阁大学士负责。”
“是!”几位大学士,相互看了一眼,有些兴奋,这是要受到重用了?
朱允炆见事情已经解决,便道:“你们退下吧。”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