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软的手段就类似于汉朝昭宣之时的迁移。可以将蒙元的一个个部落迁至长城以内,与汉民同居,如此百年后,再无蒙人,只有汉人也。”
总体上没有脱离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和实践,但显然朱棣是认真的想过对蒙元的政策的。不知道为何在历史上朱棣并没有这么做,难道是因为迁都后觉得蒙古人进入长城内不太保险?
“其他皇叔可还有良策?”朱允炆一边想着一边说道。
“陛下,臣以为以夷制夷乃良策,可重用宁王的‘朵颜三卫’,令其出塞追逐黄金家族之人。”周王朱橚说道。
“如何保证朵颜三卫对大明保持忠诚呢?”
“臣以为无需朵颜三卫保持忠诚,只需要他们对蒙古贵族大肆屠杀就行了。如此一来整个蒙古族部落必无朵颜三卫的立足之地。”
“皇叔说的说得有道理,但还是需要我大明军队的节制,朵颜三卫由我大明将军率领。”
周王说完以后,其他楚王、齐王、蜀王没能说出什么计策来,他们的技能点没往谋略上面点,虽说楚王带兵打仗的能力也还可以。
“那么老师与真理问题的问题诸位皇叔可有看法?”朱允炆又问。
这是蜀王擅长的问题啊,因此朱椿首先站出来了:“陛下,臣以为尊师重教非常重要,后汉书孔僖传中曾言‘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还望陛下勿忘先人的教诲啊。至于真理,臣以为也非常重要,师严然后道尊,真理必须排在‘尊师’之后,。”
果然是传统的学问家,说话一套一套的。朱允炆不想反驳,便道:“皇叔说的有道理。”
对第二个问题朱允炆不是很感兴趣,只是想简单的了解一下目前大明士人对待新思想的态度,目前来看还算乐观,不想后世清朝末年一样顽固不化,冥顽不灵。经历了元朝“十儒九丐”的年代,又被朱元璋大肆屠杀了一番,儒家现在显然也在求变,统治者想要什么就赶紧变成什么样的。肯定也有死抱着朱熹的那一套不放的,朱允炆对他们可不会客气。做学问,爱做什么做什么,想要以此当官,对不起,不收。明年要开科举了,朱允炆准备对科举进行重大改革,反正现在科举也无定式,股文还没出来。
等蜀王朱椿讲完朱允炆就不想再听下去了,便对诸王说:“各位皇叔带着王子回去吧,惩罚未完成的也不用再继续了。太祖高皇帝下葬在即,还望各位皇叔好好约束一下,不要再捅什么娄子。”
。。。。
等诸王出去,朱允炆终于可以思考一番。也不知道有小心思的藩王这几天又没有动作,皇爷爷留下的秘密使者还是不够给力啊,根本做不到无孔不入。得抓紧时间派人去寻纪纲了,他好像是山东人吧,宿安的。
在朱元璋下葬以后一定要同朱棣谈一次话,再等就来不及了。这次朱棣来了应天府,祭奠了朱元璋,朱允炆也没开始削藩,现在朱棣可能还没有当皇帝的心思,但他身边还有个姚广孝呢,一个不安分的老和尚,总是出一些坏主意。必须让朱棣下定决心跟着朱允炆,不能让他被姚广孝蛊惑了。还有《战争论,也不知道朱棣对此感不感兴趣。话说提高毛纺织的器械怎么还没做出来啊,都这么长时间了,这可是说服朱棣的大杀器。
朱棣是朱允炆的扩张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偏偏朱允炆拿不准朱棣的想法,都有点患得患失了。
不行,得再去催催严震直,提高赏银,得赶紧把毛纺织的相关器械都给做出来。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