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藩王问题,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并能世袭罔替。如今虽看不出什么问题,但百年以后,各王子裔增多,朝廷如何负担得起?”
“另,藩王接受最好的教育,知书达理,却不能为大明出力,岂不是浪费人才?”
“另,但太祖规定诸王这不可做,那也不可做,诸王无所事事,每天只能吃喝玩乐,全都变成了纨绔子弟,这种人跟彘一样,有何面目活在世上?”
“因此,朕拟对藩王的权力和义务加以修改,诸王以为如何。”
朱允炆在上面说的大义凛然,下面有的藩王可不以为意,无所事事有什么不好的,朝廷供养是理所应当的。太祖高皇帝如此规定了,并不许后世子孙修改,你现在刚当上皇帝,就违背祖制,这不是大不孝吗?不孝之人怎么能当皇帝?
心里这么想,诸王却没人说出来,朱允炆的手段都见到过,可不是善茬,像代王等人一样被软禁了怎么办。
“诸王不说话,这就是默认了?”朱允炆坐在上面,把他们的表情都看在眼里。
“陛下,臣同意。”燕王居然首先站了出来,并表达了对朱允炆立场的拥护。
诸王吃惊的看着他,燕王是个什么德行他们可都清楚,桀骜不驯,心思野着呢,现在竟然这么听新皇的话?
面对诸王的疑惑,朱棣目不转睛看着前方,视若无睹,他还想着那天回去以后跟道衍的谈话。
“我那侄子给我画了一张大饼,但不得不说,我心动了。”
“燕王认为皇上说的是真的?”
“且不管他说的极西之地的事是不是真的,单单他对蒙古问题的策略就令本王心动。我这侄儿年纪轻轻,居然想出这绝户之计,当真是,当真是不可思议。少师,你对此不感到惊讶吗?”
“燕王殿下,只能受制于他了,老僧认为,此子必成大业。”
“哦?之前你还劝本王。。。”
“是老僧小看了他,燕王殿下,识时务者为俊杰,跟着皇上走,以后才能更进一步。”
“本王已是亲王,如何更进一步?”
“殿下,老僧曾在蒙元残留的书籍中看到过只言片语,极西之地的确有不亚于大明的帝国,以后若是将其纳入大明的版图,天高皇帝远,殿下认为当今皇上该如何处置?”
“学习蒙元?”
“不错,这就是殿下更进一步的关键。”
“本王明白了。”
。。。。
朱棣看着上面坐着的朱允炆,心生感慨,小小年纪,却招招直指大明的要害,谁会想到百年后藩王给朝廷的负担呢?只有这位皇帝想到了,父皇的眼光真是毒辣,有这皇帝在一天,我大明就能强盛一天。
朱棣站出来以后,周王周橚也站出来:“臣也同意。”
周王是朱元璋五子,比朱棣小一岁,他和朱棣是诸王中年纪最大的。长兄如父,诸王见燕王和周王站住来,就不得不认真考虑朱允炆的建议了。
紧随其后的是代王、谷王和齐王,这仨还在接受惩罚呢,要是不支持朱允炆,真把他们软禁一辈子怎么办。
然后就是辽王、蜀王、宁王等。
这很有意思了,可以看出来,本领比较大的王都支持朱允炆,齐王不算。才能平庸的就躲在后面不说话。还有年纪小的,不知道该怎么办,看着两边势均力敌,也不知道偏向哪边。
看到有一半的王站出来支持他,特别是九大塞王中支持朱允炆的有六个,朱允炆就很满意了。
许久在没有人站出来,朱允炆开口了:“宗人令何在。”
“臣在。”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