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说第四点,朝廷人才流失,良才和人心向边镇汇聚。朝廷每年科举,只取三十三人,但即使只取这么少,朝廷也不能尽用,那些在科举上不得志的读书士人,往往都去投奔节度使,在那里受到重用,这些人有头脑有思想有手段,真用心辅佐节度使,那节度使就是如虎添翼。”
张生说到这里,不免想到了自己,若能在北上广鹤岗通辽找到高薪好工作,谁愿意去边区支教?谁愿意去当大学生村官?
他突然很能理解那些所谓边塞诗人,为啥要去边关建功立业;支边支边,还不是在长安没有出路,希图去边疆立点功劳,回来好谋个升迁的资本?
君不见安禄山幕僚中高尚、张通儒皆是在长安不得志的寒门进士吗?
“一二三四,诸多弊端叠加,手握重兵的节度使若有不臣之心,举旗造反,朝廷无兵抵抗,那么结果就不堪设想了。”
“现在说最要命的,第五点,气温会逐年下降,粮食产量逐年降低,北方有些地如今还能种庄稼。
随着天气逐渐变冷,降雨减少,北方原本可以种植粮食的土地,逐渐蜕变成草原,依靠这些地生存的农家不得不南迁,中原原本就紧张的土地就更加紧张,而中原的土地也在减产,人口越发密集,百姓饿肚子。
彼时朝政越发混乱,吏治越发崩坏,外有手握重兵野心勃勃之胡人,内有蛊惑君王排斥异己的权奸当道。”
说到这里,张生故意停顿了一下,提高音量:“不出十年,天下必乱。”
若是铁腕皇帝改革弊政还好办,但要命的是如今是英明神武的唐明皇当朝,天宝年间的唐明皇,英明睿断、勤于理政、远离女色、选贤任能,可是仅次于安史之乱时期的唐明皇。
李亨和李泌脸色都是苍白,张生的言论,切中时弊,句句戳在要害上,这些问题,李亨和李泌私下里不知议论过多少次,李泌虽然修道,但每次说起朝廷的弊政,都是痛心疾首,言辞激切,不过,十年内天下必乱这个话,所以虽然上次见面时张生便跟李泌说了,李泌倒没当回事,所以回去也没跟李亨提起过。
李亨在等候张生回来时,听法健讲张生病中说天下大乱,也以为是病中的张生说胡话,如今看来,张生说的不是胡话,至少张生自己没觉得是胡话:“小仙长对朝廷时弊见识透彻,但天气逐渐变冷,粮食减产,是不是有些……”
李亨顾及张生的面子,后面的话没有说出口。
不过张生却没那么多顾忌,直接说:“危言耸听,是吗?”
李亨没有说话,李泌也死死盯着他。
张生说:“蚕是正月生二月茧,天气不暖和,蚕便不结茧,这几年江南养蚕的农家,生蚕结茧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延后,说明什么?说明江南近几年是一年比一年冷的。”
李泌和李亨同时一愣,两人刚刚还以为张生危言耸听,此刻听了张生举出的实证,印象已经大为改观了。
张生跟着张果云游四方见多识广,他俩一点也意外,但张生观察如此细致入微,从不起眼的小事中推断出天气转冷,而且从养蚕吐丝这一点来看,张生的说法完全站得住脚。
“前几年蜀中成都尚在大量种植荔枝和木棉,在成都尚可吃到荔枝,木棉花在城中随处可见,可短短几年的功夫,蜀中已很难见到荔枝了,也看不到木棉花了。
太子知道,荔枝只生长于酷热之地,木棉花也是喜温厌寒之物,这两个在蜀中绝迹,可知蜀中整体气候近几年是越来越冷。
太子如果有兴趣,可以问问巴州、甘州的官员,他们那里出产的柑橘,这几年是不是种植的时间越来越推迟了,降雨是不是也比前些年少了。
范阳、平卢等地的官员进京,太子可以派人问问,那里的降雨是不是一年比一年少,农田耕地的北界是不是一点点在向南萎缩。”
李亨突然想起了什么,“你这么一说,巴州的柑橘是贡品,去年进贡时,确实有个官员提到过这两年降水似乎少了,柑橘成熟的时候也比前些年要推迟几天,本王当时还没注意,现在……你这么一说,各地在一点点变冷,似乎也有些道理。”
陛下,请加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