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就是咱们最熟悉的四小龙了,它们可以说就是趁着第三波产业转移,经济直接起飞的,但无奈地区面积太小了,资源也匮乏,再加上劳动力成本也开始上涨的关系,所以资本现在急需要一个成本更低的地方,来开设他们的工厂。”
江奕说到这里,停了下来。
而这时,三人之间关于国内的交谈,也引得在场其他朋友顺势加入其中。
“继续说啊,怎么不说了?”
“其实我感觉,主要就看咱们国内这次能够吸收多少转移的产业了,只要吸的足够多,妥妥的第三个世界工厂,怕就怕别人也来抢这块蛋糕。”
“谁抢?”
“听你这意思,这次咱们国内可以趁着第四次全球产业大转移,延续前任的历史惯性,成为新的制造业强国?”李载言皱了皱眉头,将有些跑远的话题重新拉了回来,仔细思考着里面的利害关系。
“差不多吧,国内92的时候还有些摇摆不定,但97后就给外资和民间资本吃了颗定心丸。据我所知,国内东部沿海城市,已经开始轰轰烈烈的招商引资了,非常欢迎外国资本过去投资。”
“更别说现在国内挺过了经济危机,而且咱们国家的稀缺竞争优势也非常明显,光我知道的就有工资低、无福利、资源众多、原材料便宜这些优势。用于工业的土地自不用说,价格非常便宜,有些地方为了招商发展经济,还会半卖半送。”
“既然投资已经有了保障,那就不用担心钱投进来被吃掉,这样搞的话,制造成本就比他们在本土制造成本要节省大半,这么棒的生产模式,国际资本能不喜欢吗?甚至还可以为了发展接收西方国家已经禁止的高污染产业。”
“其实说白了,就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家里的劳动力必须要多。”
“现在国内的大环境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回去发展确实是个不错的注意,思宗很聪明。”
草草几句,江奕已经基本点明了国内寻求发展的现状。
我在1998打造科技帝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