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充满着青绿色锈迹的后母戊鼎,此刻忽然间金芒大放。
这才是它应有的模样。
“这些精美的青铜器,带着古人的气息穿越时空,流传至今,他们隐藏了自己的光芒,变得古朴真实。”
“上面的青绿色锈迹,其实就是时间的沉淀,是历史的积累。”
易泽生动的讲述着,“而商周时期金文的顶峰,毫无疑问则是毛公鼎铭文,其也被称作是天下第一铭文。”
易泽身后金光大放的后母戊鼎隐去了身形,一尊三足两耳圆鼎出现。
毛公鼎通高54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5千克,由作器人毛公而得名。
鼎为直耳,半球腹,足为兽蹄形,矮短而庄重有力,鼎的口沿还装饰有环带状的重环纹。
整个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雅朴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转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
“毛公鼎铭文共四百九十七字,其字体奇逸飞动,气象雄浑,是目前已知的最为古老而又完整的青铜铭文,有学者称其抵得上一篇《尚书》!”
华夏商周金文之中所表现的章法之美,令人相信,仓颉重瞳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神妙的秘密。
金文到此,也发展到了它的顶峰。
而随着一场烈火的熊熊燃烧,前所未有的危机逐渐逼近。
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犬戎入侵,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
之后,周平王继位,为了躲避犬戎的侵扰,他在公元前七百七十年迁都洛邑。
历史上将平王东迁之前的历史称作是西周,平王东迁之后,则为东周。
华夏的历史,走到了一个诸侯争霸的新时期。
更多时候,东周也被称作是春秋战国。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里,旧有的礼乐制度迅速崩溃,列国纷争的局面愈演愈烈。
而在此时,各国的文字也呈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
因为各个诸侯国之间发展的差异,因此各国之间的文字,从形体乃至于读音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其中,秦国因为位处西周的老家,因此基本上完整的保留了当时的文字,继承的非常完好。
而楚国等国家,虽然也保留了一部分,但在时间的流逝之下,逐渐的发生了许多改变。
比如说石鼓文,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被后世学篆者奉为正宗。
这也是战国文字之中,西土文字的一支代表。
那所谓的西土文字又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划分?
划分的依据,又是什么?
战国时期的文字,可以分为两大系统。
东土文字和西土文字。
西土文字,从名字上而言,便可以得知,是秦国的文字系统。
后世也常常称之为大篆。
因为其直接承袭西周金文,因此在字体上,保持了较为严谨统一的风格。
东土文字则包括齐楚燕赵魏韩中原六国的文字系统,最为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或者繁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
而在中原六国之中,楚国独树一帜。
因为楚国对于中央王朝并没有依赖性,因此他所形成的文化具备气魄宏大的特性,即所说的胆子比较大。
楚地先民用自己灵巧的双手,以及不拘一格的想象力,创造了精美绝伦的青铜艺术。
他们还创造了一种颇为独特的字体——鸟虫书。
这其中的鸟,代指3凤凰,是楚国的图腾。
鸟虫书的构造,其实更像是一种美术文字,具有独特的美感。
因为周王朝掌控能力的下降,到了春秋晚期,许多诸侯国已经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这时的汉字不仅一字多体,繁简并存,而且又因为区域不同,各具特点。
作为共同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的这种现象,必然会出现诸多不便。
易泽身后,属于诸侯国的文字浮现出来。
对话古今:我打造节目,国宝有灵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