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期望我多做一些。希望有一天,德国能更公正地对待同性恋者。”赫希菲尔德在回忆录中写道,在这场孤独的死亡后,他辞退诊所工作,专门研究性学。
1899年,赫希菲尔德以“科学人道主义委员会”委员长身份,编辑出版“中间性”年报,并率先提出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概念:“同志”是第三性,介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中间性”。
在那样一个年代,男女性别的认定与其“生理属性”必须对等、不容改变。而赫希菲尔德提出的概念,模糊男女“生理性别”的界线。
“第三性”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印度宗教中。公元前8世纪的印度神话就有许多关于“第三性”群体的描述。比如梵书记载过一个“既不是男人又不是女人的长发者”,出现在宗教的仪式上。
为了解同性恋群体在德国总人口中的占比,20世纪初,赫希菲尔德设计、完成史上首个大规模性行为调查。1903年,柏林工业大学3000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756份。结果显示,异性恋占比达94,同性恋占比为15,双性恋45。次年,他向5721名钢铁工人发放同样问卷,有效回复率达416。结果和大学生们的回复差不多。
“我们的调查显示,个体自我的性别认同是天生的,绝不是此前所说的性变异。有些人天生具有与其生理性别相反的天性。”赫希菲尔德解读称,苏格拉底、米开朗基罗和莎士比亚可能都是“中间性”者。
此后10年,赫希菲尔德的学术成果不断:1910年出版异装,首次提出术语“异装癖”,并将之与同性恋者进行区分1913年,出版男性同性恋和女性同性恋,“同性恋”一词由此被广泛使用1914年出版同性爱,这被誉为同志群体的“百科全书”1917年1919年,出版性病理学。
“人具有无限多样性。”赫希菲尔德称,已被觉察的人类性行为有千万种,这说明“爱与人一样多变”。基于此,应该提供一种科学的方式,帮助“中间性”者成就自身,并重获社会认可。这应惠及所有二元性别以外的性别,包括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等。
1913年,赫希菲尔德携手伊万布洛赫等人,在柏林创办“性医学和优生学会”,展开一系列学术研讨。
1919年,他用全部家当,购买一栋楼,挂上“性学研究所”的门牌。史料记载,研究所工作包括三方面,开展性学、社会学研究,提供包括婚前指导、性保健等临床服务,以及医学法律援助。
来自欧洲各国的研究人员、医生、同志们,到访该研究所,为的是增加对性的了解,以及免费咨询自己的性关系问题和性功能障碍问题。开业仅1年,研究所就积累了近2万份病案。
1921年,研究所扩建礼堂、图书馆和实验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10年间,其收藏书籍达2万余卷,照片5000余张,各类艺术品3万余份,以及保存约4万份“中间性”者自传体材料。
1930年,研究所又创出一个“世界首例”:赫希菲尔德邀请妇科医生路德维希莱维伦兹和外科医生埃尔文格尔班特,共同完成第一例性别重置手术。
接受手术者名叫莉莉艾尔伯。手术成功切除其男性生殖器官,用其自身皮肤进行再造。外科医生试图为其做卵巢移植,以失败告终。1931年,艾尔伯再次接受子宫移植手术,期望达到真正的“变性目的”。不幸的是,术后因严重的排斥反应而病逝。
这一开创性手术引起国际关注,也吸引大量“中间性”者的关注。此后,陆续有人找上门,希望接受性别重置手术。因技术所限,当时研究所仅能完成男性到女性生殖器官的重置,包括用皮肤再造。术后,医生会医嘱使用激素药物,使术者上围更具女性特征。
但遗憾的是,有些性别重置为“女”者,难以获得工作、维持生计。有5名术后女性因此成为研究所的雇员。
在赫希菲尔德的努力下,20世纪头30年里,德国对“中间性”者的态度非常宽容。到1920年时代,同志文化在柏林等城市蓬勃发展。德国国会传出消息,称在考虑废除刑法第175条。
最终诊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