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秋心中暗道:“若是杜如晦知道他的师父紫阳真人就在长安城外,该是何等神情?”
韩秋吃饱喝足之后,睡觉休息,风华大唐啊,风华大唐,我来了!
……
长安城,右仆射杜如晦的府中。
夜色已经降临,但是杜如晦依旧在批复着大唐诸郡递交的奏折。
贞观三年,多地大旱,颗粒无收,灾民都在等待着朝廷的救济,可是朝廷也没有太多的粮食。
杜如晦作为大唐的右相,位高权重,他不能只做高官,他还要为天下百姓黎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
杜如晦批复了一份奏折后,放在了一旁,这份奏折是准备递交皇帝的,由皇帝批阅之后,就可以颁布政令。
他放在这份奏折后,想着北方的大旱,以及颗粒无收的幽州,心中在淌血,曾经他与师父在幽州居住过两年,他们在幽州牧马,那个时候的幽州,沃野千里,骏马奔腾。
那个时候,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曾经与师父盟誓,总有一日,他会踏平突厥,还华夏子民一个太平盛世!
这一晃,二十年过去了,他今年已经四十多岁了,虽然他已经成为了帝国右相,但是他与师父的盟誓,却未实现,突厥依旧在大唐北方,虎视眈眈!
“若突厥不灭!哪怕死,也不得瞑目啊!”
杜如晦感叹了一句,他想起了曾经与师父在幽州牧马,师父经常教导他,男人当独断,切不可妇人之仁!
杜如晦谨遵师命,无论是晋阳起兵反隋,还是策划发动玄武门之变,杜如晦都会想起师父曾经对他说过的话:“男人当独断!切不可妇人之仁!”
就是师父这一句忠告,造就了杜如晦的独断性格,更因为杜如晦运筹帷幄,颇有谋略,才坐了帝国右相的位置。
杜如晦站起身,走出了院落,夜色中,他抬头看着夜幕中的圆月,不禁感叹:“师父啊,我谨遵师命,从未去寻找过师父,可是,徒儿想见师父最后一面……”
最近这段时间,杜如晦感觉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有的时候,还会气闷咳嗽不止……
他深深记得拜别老师之时,老师对他说的话:“若是有缘的话,贞观四年,长安城相见!若是无缘,这辈子也便不用再见了!”
杜如晦咬牙撑着!
他必须撑到再见老师一面,才甘心死去!
即便此时,他已病入膏肓!
……
嘎吱!
有下人进入了院子禀报道:“启禀老爷,房玄龄大人请老爷去左相府一叙。”
杜如晦听着下人的禀报,脸显露出了几分疑惑。
房玄龄和陛下去监察渭水河道的修整,这么晚回来,应该早早的休息才对,为何大晚的约见?
难道说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送信的人,可说了是何事情?”
“启禀大人,送信之人给大人送了一封房大人的手书。”
这名下人将手书送来后,杜如晦将手书拆开,看到手书的内容后,立刻吩咐人备轿,当即前往房玄龄府邸。
长安城的夜景非常美,灯火通明,只是杜如晦无心观赏夜景,径直前往房玄龄的府邸……
他来到房玄龄府邸的时候,房玄龄的府中还有几位宾客,户部尚书和大司农,药膳房的侍郎……
“诸位大人,这到底是什么农作物,难道诸位大人都无法辨认出来吗?”
杜如晦看着房玄龄的手中举着一个类似大棒的植物,眉头紧皱。
“这,这似乎很眼熟……”杜如晦绞尽脑汁,他可以断定,他的确见过这个东西,只是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东西,杜如晦却记不清楚了。
好像是某一部典籍之中记载过……
猛然间,杜如晦的脑海中灵光闪现,他忽然想起来了,他记得青年时候,曾经翻阅师父的书籍,无意中从一部百草图中,见到过这种植物,他还记得这种植物,被称为玉米,因其晶莹剔透,又有黄玉之色,被唤做玉米。
徒弟们制霸大唐后,请我出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