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你问。”
“为什么都是女的,这是其一其二,看她们的名字好像都是农村里的其三,这些死者的年龄都是在6065岁之间,最大的不会超过65。最后一名死者也是如此。”
“但是这能说明什么吗?”
“我也说不好,但是心里有一个感觉。”
“什么感觉?”
“这些是他们的共同点,但是我认为他们的共同点不仅如此,还有其它的共同点,那个才是凶手犯罪的目标。”
“下一组你们的任务不仅要对最后一名死者的身份查证,还要调查这几名死者的共同点。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必须以百分之百的精力去应付这个案子。”
“明白!”
吩咐完后,王晓又把许芷若拉到一边,王晓说:“我们接着来谈我们的事情。”
“你从刚才万秀春子女的对话看出什么来了?”
“我只是更加确认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杀人案,而是一场连环杀人案。而且凶手的目标都是有选择性,而不是随机性。”
“那有选择性和随机性有什么区别呢?”
“随机性说明凶手选择下手的目标是随机的,没有根据性,好像随便从大街抓一个过来。如果是有选择性,那么我们警方也较容易找出死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因为凶手是带有目的性地选择作案目标。随机性我们警方毫无根据,那真是一点线索目标都没有。”
“随机杀人,但通常有象征性的不满对象,或者是他们将自己的不幸归罪或责怪的特定人。”
“这是暴力犯罪。但是暴力犯罪有几点心理因素:一是自我控制。任何一个暴力罪犯都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这是经由学习而逐渐发展并修改认知架构和概念的能力。不过显然,暴力罪犯不会把这种调节用于压抑自己的罪行。二是情绪的激发。许多研究发现,暴力的惯犯,包括少年与成人,有大量的非理性信念、具有敌意的归因偏误,以及常常有无法控制的怒气。三是个人行为。最可能发生暴力的情形是,参与者处在情绪高度激发的情况下,尤其是在愤怒时。情绪的高度激发似乎会降低个人对于内在行为标准和自我意识的注意。而且,情绪的高度激发似乎也会令人对于自己的行为感到较少的责任感。犯罪者经常会说:不知道什么控制了我或是我无法克制它。总之,情绪的高度激发会使人们有“不经大脑”的行为,也更容易受到外在刺激和事件的影响。事件之后的模仿犯、模仿效应,是从而受到启发而跟随之犯案。”
6
2020年1月4日晚10:00天气:雪
健康的人不会折磨他人,往往是那些曾受折磨的人转而成为折磨他人者。这里话是荣格所说,也是许芷若最喜欢的一句话。
“那些凶手杀了人不会有愧疚吗?”
“不会的。人们会尝试用一些方法弱化自己的罪责。我们总会听到犯罪者犯案之后,有些心理学家会跑去采访犯罪者的邻居或同学,他们一般会表示看不出来犯罪者是这样的罪犯。其实,通常人可以运用复杂的认知系统,使行为能除罪化、将罪责减到最低、合理化其行径,以及最初错误的行为判读。我们有巨大的能力改变内在信仰道德和规范。”
探案日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