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扮演道士跟和尚之类的人,那也就让他们去周边的寺庙里学。
如果扮演书生、官员、武将、士兵,那就真的到各个衙门和军营里面,跟文武官员现场学习。
反正就是他们要演什么,就就首先要去学什么,先让这些唱戏的完全照着学,包括化妆和服装以及生活习惯等等。
朱简烜直接跟他们说:
“你们要将你们自己代入对应的角色,你们只是以这个身份正常的生活,我们的新戏剧只是将你们的生活记录下来。
“要特别注意的是,你们要表现出只是在正常生活中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在专门表演给谁看。
“镜头可能会对准你们,但是你们不能以镜头为目标来表演。
“不要去看观众在哪里——
“除非你们当时在扮演的,就是一个在舞台上表演的人。”
完全照搬现实显然并不适合舞台表演,但却有助于快速改变固有的表演风格。
朱简烜想要看现代影视剧,而不唱戏。
如果是写小说、编剧本的,朱简烜就以他们写剧本做例子,带着他们调整故事的风格和方向。
特别是编剧们,要让他们向小说创作学习,以直接写故事的方式写来新剧本,而不是以舞台表演为直接目标。
关键是要让他他们放开思想,不要太过受舞台框架的限制。
还要写以剧情为主的剧本,而不是以唱词为主的剧本,将故事情节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上。
朱简烜把自己前世了解到过的,现代的剧本创作经验都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是作曲的,就带着他们创作差异化更明显的曲子,关键是演唱节奏更快的曲子。
理清不同类型音乐的差异,学会为不同场景制作专门的音乐。
例如为家用短时间的唱片机编写专门的曲子,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完成起承转合。
以及为影视剧、纪录片、教育片作为背景使用的音乐。
如果对方是影视公司的技术人员,是领着工匠们拍摄和记录画面和声音的人。
朱简烜就引导他们进入导演的角色。
让他们根据拍摄设备,根据录像播映的特点,摸索最为合适的拍摄方法,以及更加合理的表演方法。
对于从欧洲来的唱诗班和歌剧团,朱简烜首先要求他们把歌唱方式改掉。
他们的发声方法可以用于练习,但不应该用于表演。
欧洲声乐的发展历程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要让一个剧场的人都能听到歌唱者的声音。
所以如何让声音尽可能洪亮清晰,如何让声音传播的尽可能遥远,让他们费尽了心机。
这种客观存在的需求,直接影响了欧洲声乐的基础发声方法。
要在好听和能听到之间做妥协。
他们那种高频率依次连续吐声的歌唱方式,其实并不会让普罗大众真正喜欢。
到了现代社会,能够直接放大声音的功放设备组出现后,欧洲传统声乐就只能出现在特定的场合了。
就算是通过电视让普通百姓欣赏,大部分百姓除了不明觉厉甚至可能会厌恶。
民间百姓的视听内容基本都是轻快自然的流行音乐。
大明现在也有了基本成熟的功放设备,为了让更多人听到而做的唱法妥协当然要抛弃。
不过他们让声音变得饱满清晰的技巧却可以保留下来。
在朱简烜提要求和教导这些人过程中,当然也直接带着他们做了实际的实验。
写了一些剧本片段,拍了一些戏剧短篇,录了一些新式的音乐。
其中一些片段不是专门的戏剧演员在表演,而是正常拍摄普通人做事的过程,让演员们去参考和模仿。
朱简烜的要求,对于这些传统演艺人员而言,很多都是颠覆式的。
他们有些曾经引以为傲的技巧,在朱简烜这里可能会被彻底的抛弃,甚至可能会被明确禁止使用。
不过朱简烜向来好为人师,在要求他们抛弃某些技艺的时候,也都给他们说明了原因。
大明不革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