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义康逃到蓟国,先是拜到蓟国公子光门下做客卿,因其才华出众而得到公子光的重用。彼时蓟国正在内乱,老国王重病在身,命在旦夕,太子年幼,其余成年的诸公子虎视眈眈。萧义康决定把握住这个机会,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朝中重臣之间,晓以利害,帮助公子光拉拢到多数重臣的支持,最终登上王位,这就是先王蓟平王。
萧义康深得蓟平王信任,成为平王的左膀右臂。根据祖制,左丞相必须由王族担任,平王任命萧义康为右丞相,全权负责国家的军事和外交,并有内政事务的参政议政权。彼时冀东有七八个国家,蓟国地处冀东西北部,是冀东诸国里最为弱小的国家。萧义康不愧是名门之后,胸有文韬武略,整顿吏治、发展国力、强化军事力量,在后来的冀东混战中,不但没有被吞并,看准时机,反而占据了整个冀东北部。同时又不断向北部无人区扩张领土,现在的涿城就是新开拓的疆土。经过三十多年的励精图治,蓟国实力虽然还远不及梁国,但在冀东已经由原先最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邢国的第二强国了。
萧义康因为功勋卓著,被平王封为忠武侯,有了自己的封地,包括涿城、廊城、津城、塘城在内的四个大的边塞城池都是萧家的封地。萧家对待封地百姓比较关照,赋税是各地偏低的,地方治安比较稳定,鼓励士农工商各行各业自由发展。因此,萧家封地虽然都处在蓟国地理和气候最恶劣的地方,但人口反而每年都在增长。
几年前,蓟平王驾崩,蓟孝王即位。萧义康感念先王厚恩,对新王尽心尽力。关心则切,加上代沟,难免言行上不得新王心意。萧义康年轻时曾多次建议萧奢对梁王进言时不要直来直去,应委婉变通些。但到了他此时,也依旧是直言直语的性格。蓟孝王有意削弱萧义康在王廷的影响力,任命胞弟公子无忌为左丞相,完全掌控内政事务,削弱了萧义康参政议政的范围。公子无忌于国家治理并不在行,更精于左右逢源,结党营私。因此蓟国自他接任左丞相后基本停止了发展。萧义康也曾试着忍一忍少说话,但每到遇到大是大非和事关百姓福祉的事情时,又总是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拼死进谏的结果。对此,他倒也是看得开了些,只要问心无愧就好。
蓟孝王不像他父王那样雄心壮志,外交上和平相处,军事上防御为主。蓟国总共9万多军队,三分之一是京师护卫,由王叔公羊安辖制,直接听命蓟王,而且不能离开京师使用;三分之一是国家统一调度的国防部队,由萧义康辖制,有蓟王的兵符才能调用;其余三分之一来自各个城市的护卫军,遇到外部进攻时方可统一征调。因此,萧义康平日除了组织训练国防部队和萧家军以及抵御北方蛮族骚扰外也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
萧义康有五女二子,长子萧文治排行老三,次子萧武治排行老末。这涿城由其二子萧武治治理,其余三城都交给了萧文治。人如其名,萧文治从小喜欢舞文弄墨,长大后做了文官,已累官至治粟内史,掌管全国的财税和粮食生产。萧武治则相反,从小最喜欢舞枪弄棒,行军打仗,年纪不大已经累积军功至骠骑校尉,负责北方防卫,最高可以统军万人。蓟王这个任命很狡猾,因为萧家的四个封城都在蓟国最北部,萧家自己在封地驻防部队有八九千人。说白了,蓟王就是把北部边防交给萧家了,但既不给人也不给粮,人和粮还都从萧家封地出。
这些年北方经常有暴风雪,而且越来越频繁,北方蛮族的牛羊牲口因此经常蒙受损失,缺衣少粮。为了生存,每当冬天有暴风雪,他们就会南下掠夺北方国家的边境。由于有五行山的阻隔,北方大草原上的蛮族主要是侵犯梁国和雍州的雍国等与草原直接接壤的北部国家的边境。但也会有一些在五行山附近活动的游牧民族侵犯到涿城附近。在涿城的西部和北部,萧家延伸了一些耕地和村庄。这些游牧民族会去劫掠那里的粮食和衣物等物资。草帽村因为过于偏僻和贫瘠,还从未被游牧民族侵扰过。每年冬季,萧武治都会派出部队在涿城和廊城北部来回巡逻以防范侵扰。
往世余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