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明末农民战争中,张献忠不是唯一一个喜欢《水浒传》的领袖,许多义军首领沿用了《水浒传》的人名或称号,如张汝金混名燕青、许得住混名雷横、王中孝混名宋江。
他们在作战中,将《水浒传》中的计策融会贯通,让得明军苦不堪言,甚至于最后打到北京城里面,建立了大顺朝。
在一次作战中,明末农民军趁着天降大雪突袭明军大营,俘获了明军主帅。
对此明军主帅很好奇,曾向农民军发问:“你们不识字,不通兵法,何以知道利用此天时?”
明末农民军将领却是回答:“吾等不知兵法,只知宋公明雪夜赚索超耳。”
正是因为出于对《水浒传》的仇视,所以在明崇祯年间,朝廷便开始大力禁止《水浒传》传播。
当时,山东爆发李青山起义,李青山义军在《水浒传》的影响下占据了梁山地区。
李青山被镇压后,崇祯皇帝立即下令“凡坊间家藏《水浒传》者并原版速令烧毁,不许隐匿”。同时还命人丈量梁山,将此地收为国有,以免再有人效仿宋江在梁山发动起义。
而后金螨清,就更是如此。
当时的建州女真人,原始部落气息还很浓,和大明朝相比,社会制度十分落后,根本就不完整。
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教育制度不行,满清过去是游牧渔猎为生,没有形成自己的军事培养体系,因此只能向汉人学习。
看来看去,努尔哈赤等建州女真高层,既没选择庞涓、孙膑、诸葛亮,也没选孙武、韩信、岳武穆,最后,一眼看中了罗贯中,一个在元末参与起义,最后失败了的书生。
不怪别的,只怪《三国演义》太好看了,当时人相传播,火得一塌糊涂,从关内火到了关外。
而其它的兵法书籍,太过枯燥,而且有的晦涩难懂,这就输给三国演义,成为努尔哈赤等建州女真高层,提高建州女真人军事素养的首选。
当时,建州女真将领们几乎人手一部《三国演义》,就当兵书使,当成军事教科书,专门学习带兵打仗,专门打明朝。
最终,夺了天下,建立螨清。
至于造反最成功,实现划江而治的太平天国,那更是靠着《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成功的。
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清军经常败北于太平军,湘军主帅曾国藩更是多次惨败于石达开手下,甚至两次试图投湖自尽。
对此,曾国藩曾愤恨地说过,“兵法战策,草野罕有,贼之诡计果何所依据,该有二三狡贼,采败官野史中军情,仿而行之,往往有效,遂宝为不传之秘,其取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尤多。”
另一位湘军名将胡林翼更是斩钉截铁地说过,“一部《水浒传》,教坏天下强有力而思不逞之民。”
他们之所以这么说,却是因为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杨秀清、萧朝贵等将领大多是文盲,他们自然是看不懂《孙子兵法》这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兵书的。
因此,他们常常将《水浒传》放在旁边,当成行军打仗,建军建政教科书,像名将石达开就是从小喜欢看《水浒传》的。
有这些明证,就足以说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适合给平民百姓当兵书的。
而且,非常有用。
这和两本书作者的平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他曾亲身经历过元末农民战争,并且和张士诚关系匪浅,而他的徒弟《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曾当过张士诚的同僚,对于军国大事,兵法韬略,两人早已了然于心。
可以说,与《说唐》、《说岳》、《杨家将》等评书作者不同,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是真的懂军事,真的懂该如何造反,而且真的经历过战场,将他们所撰写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本书,当成军事初级教科书,并不成问题。
盐贩狂飙:野性崛起,皇帝慌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