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血液传播,主要有: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我国自1993年对献血员筛查抗后,该途径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抗存在窗口期、抗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因此,无法完全筛除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肤和黏膜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文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2性传播:与感染者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的危险性较高。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者,感染的危险性更高。
3母婴传播:抗阳性母亲将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部分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不明。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三、丙型肝炎的自然史暴露于后13周,在外周血可检测到。但在急性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时,仅5070患者抗阳性,3个月后约90患者抗阳转。
感染后,病毒血症持续6个月仍未清除者为慢性感染,丙型肝炎慢性化率为5085。感染后20年,儿童和年轻女性肝硬化发生率为24中年因输血感染者为2030一般人群为1015。40岁以下人群及女性感染后自发清除病毒率较高感染时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及合并感染并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者可促进疾病的进展。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嗜酒、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脏高铁载量、合并血吸虫感染、肝毒性药物和环境污染所致的有毒物质等也可促进疾病进展。
相关的发生率在感染30年后为13,主要见于肝硬化和进展性肝纤维化患者,一旦发展成为肝硬化,的年发生率为17。上述促进丙型肝炎进展的因素以及糖尿病等均可促进的发生。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发生肝硬化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所下降。
肝硬化和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其中失代偿期肝硬化最为主要。有报道,一旦发生肝硬化,10年生存率约为80,如出现失代偿,10年的生存率仅为25。干扰素治疗后完全应答者的发生率较低,但无应答者的发生率较高。
四、传播的预防
丙型肝炎疫苗预防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预防丙型肝炎。
严格筛选献血员严格执行,推行无偿献血。通过检测血清抗、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严格筛选献血员。应发展抗原的检测方法,提高对窗口期感染者的检出率。
经皮肤和黏膜途径传播的预防推行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文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性传播的预防对有性乱史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建议感染者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对青少年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母婴传播的预防对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五、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
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2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3实验室检查: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和阳性。常在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恢复正常而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最终诊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